技術交流
鋼球(研磨體)級配設計中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填充率與裝載量,這兩個參數既可看作一體,也可看作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或是因果關系。只要確定了填充率,裝載量也就確定了。不過因為這兩個參數可分別從不同技術角度、參數來描述和計算,確也對磨機工藝設計的系統思考有積極的意義。
填充率是指裝入磨機筒體內的鋼球容積與磨內有效容積的比值,它的計算方法如下:
φ=Gv?V有效×100%
其中φ:填充率;
G:該倉裝載鋼球重量,單位t;
v:鋼球容重,一般取4.5t/m3;
V有效:該倉的有效容積,單位m3。
也可以從磨機橫剖面看,以鋼球所占斷面積與磨機筒體有效斷面積的比值來計算,相關計算方法如下:
φ=SxSx+Sy×100%
其中φ:填充率;
Sx:鋼球所占斷面積;
Sx+Sy:磨機有效斷面積。
填充率的選擇是鋼球級配設計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工作,各國文獻報道不盡相同。德國水泥工業協會編寫的管磨機操作規范中推薦三倉磨:一倉一般為26%~32%,二倉為26%~30%,三倉為23%~27%;前蘇聯列文遜教授認為鋼球倉在28%~45%,段倉在25%~33%。一般閉路磨可取較高填充率,而烘干磨則要取較低填充率,如25%~28%。通常情況下填充率設計有這么幾條經驗:
1.當入磨物料粒度較大、易碎性較差時,宜選擇較高填充率。
2.使用單隔倉板磨機時,前倉應高于后倉,否則易造成排料不暢。
3.磨機排料不暢時,若無其他因素,填充率應調整至下限。
欄主有個經驗:凡在磨機主電機電流有富余情況下,可嘗試增加填充率。大多數情況下,這對欲使磨機增產的朋友們來說是屢試不爽的捷徑。早些年水泥行業大量服役的椎2.2×6.5m磨機,其鋼球裝載量就從說明書上規定的31.5t(一倉14.5t,二倉17t)一路增加到33.5t、34.5t,廣東塔牌集團有幾臺磨竟裝到了37t。記得他們的生料磨產量高到了驚人的42t/h,這還是篩余控制在10%以下的生料,單從磨機制備電耗看,每噸生料只有十幾度。當然該企業充分的磨外三級閉路細碎配置,加之非常棒的工藝、管理水平和優良的干部素質,都是非常重要的前提。欄主對這個廠是非常敬佩,同時也說明一個道理:高填充率往往是磨機高產的一個重要有利條件。近年來,高轉速(亞臨界磨機,轉速比高達80%以上)、高填充率(填充率高達40%,濕法磨則高至45%)的磨機也屢見報道。話說到這兒,欄主的思路不禁又信馬由韁了,一臺Ф2.2×6.5m的生料磨主電機為380kW,產量干到42t/h。而一臺Ф4.6×13.5m的生料磨主電機為3600kW,產量約200t/h。這樣廣東塔牌5臺Ф2.2×6.5m這樣的小磨產量即已超過一臺Ф4.6×13.5m大磨了。不說選粉機、提升機及輸送設施差距,也不考慮二者篩余的巨大差別,更不說造價,僅主電機一項,前者5臺之和為1900kW,僅為后者的一半略多,這個賬是怎么算的?欄主掰著指頭算了半天也沒弄明白,直憋的腦仁生疼還是一筆糊涂賬,腦袋不由得耷拉下來了……
最后咱們還要談一談鋼球級配設計中的級配數。有經驗的朋友們往往會有這么一個結論,不管你配的球配如何合理,在原始級配狀態下工作的新球,其粉磨效率往往不如已經穩定運轉一個時期后高。其實原因很簡單,因為這時的鋼球倉內包含了不同尺寸的鋼球,它的大小從新補的最大直徑球一直到磨至最小能夠自動排出為止。這樣的一個“自然”又“非自然”的球配其粉磨效率的確要高,這說明鋼球級配是很重要的,在設計原始級配時,各倉球級配應盡量接近于穩定平衡時的狀態,所以我們就要選擇幾種不同規格的鋼球。但級配過多,球間隙變小,使得磨內通料能力變差,同時也給設計帶來麻煩。一般情況下,一倉可采用3~4級配球,細磨倉2~3級即可,上世紀80~90年代曾興起過一陣“二級配球法”也不無一點道理,細細品來還真是那么回事。
- 上一個:淺談水泥細度變粗的原因及處理辦法
- 下一個:碎礦與磨礦綜述